基础学院
学校主站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工作动态 > 正文

党史学习的五种思维与五对范畴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1日 10:42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杂志      作者:      浏览次数:
成熟的民族,总是能正确地看待“昨天”,在关于历史的客观认识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于一个具有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的政党而言,“党史学习”的出场绝非偶然,而是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应然之举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已,掌握科学准确的党史学习方法,是党史学习值得关注的重点内容 。究竟应该如何学习党史,又如何把党史资源转化成精神动力和智慧之源?一起来看《人民论坛》独家文章。


党史学习的目的与意图


党史学习的目的与意图何在,这是关涉党史学习成效的核心命题。“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中华民族历来注重鉴古知今,善于在关于“过去”的回顾中思考有关“未来”“亮光”与“灵性”。


其一,通过党史学习培育“历史意识”。历史意识是“交织着解释过去、理解现在、预测未来的网”,是一种时间序列上对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行整体思考的历史认识方法和价值评判倾向。历史意识作为对已逝去的过去的理解,以及本身产生于时间之中的双重意义,在党史学习的目标、动机等方面产生了三个意向:一是对百年党史本身的尊重,即对百年党史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动机乃至历史意义的客观性体认以及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避免历史覆辙的倾向,是一种基于基本知识而对历史现象的判断力、辨别力和对未来的预判和引领能力;二是对民族未来的期盼,即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百年建党历程发现和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并从战略决策的角度作出的对历史趋势的憧憬、预测和规划与设计;三是对历史的价值评判,即对百年党史中历史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和历史事件的影响作出价值挖掘、凝练和评价,具体表现为对过去、现实与未来的基本态度和倾向。


其二,通过党史学习孕育“历史自觉”。通过党史学习,培养把党史中的积极性质、“善”的因素转化为具有符合规律和趋势的变革主动性、实践自觉性和内在的自省性。就精神向度而言,党史学习乃是以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反观自身,对失去历史必然性、呈现落后态势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现实作出自觉的精神反思与整合,这是一种蕴含着以“革旧鼎新、自强不息”的状态来表达否定、怀疑、批判、扬弃等主动变革意识的意志和能力。建党百年,都是以“革旧鼎新”的大无畏精神和担当意志,不断发起“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 何以发生的精神层面的自我拷问,不断发起“何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意识层面的拷问。就实践向度而言,党史学习乃是不断弥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差距,时刻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为指导的过程。正是这种以理论来指导实践的意志,中国人民取得了推翻“三座大山”的伟大胜利,有了敢于变革的开放意识,也有了敢于为世界提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方案。就世界视野而言,就是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感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对自身的发展差距与趋势进行审慎评估,能对外来冲击作出自我防范和回击,能在参与国际交流中较高地彰显民族自信与能力,能用战略眼光来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能生成担当世界负责任的大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心理机制、谋略储备和气质、气场等。

其三,通过党史学习培植“历史价值”。党史学习的历史价值不是人为的“赋予”或“添加”,而是在其政党使命的呈现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四大成就”的过程中不断释放其内部使命价值而获得的在历史、文化乃至精神层面的沉淀和结晶。这一过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具有大无畏担当精神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沿着历史发展趋势,为实现民族复兴历史变革的自觉历史创造性活动。建党伊始,“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的亡国灭种特殊节点。诞生于炽热的革命环境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四万万同胞把对民族历史命运的普遍关切转化为以反抗、奋争、流血乃至牺牲而绘就的宏伟的“救亡图存”图景。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从先进个体的个人认知汇聚成普遍的、主流的群体意向。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转变成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为全体中华儿女提供了“脱贫”“奔小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共同精神力量,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

总之,党史学习就是要建构一种意义重大的反思性力量,也即:在自觉的精神反思与整合中,建构一种能够把来自于自身的传统质素和来自于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按照自身的价值目标加以整合,从而形成面向民族、面向未来、面向大众、面向一切优秀人类文明成果并且能够内化为人民内在的精神力量。这是一种尼采意义上“将过去、陌生的东西与身边的、现在的东西融为一体的力量,那种治愈创伤、弥补损失、修补破碎模型的力量”。百年党史,只有在承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逻辑转换和民族复兴的内在逻辑之后,才能真正地释放能够“保存和丰富自身”,并且“作为现在的力量而活着,它融化和转化于现在中”的这种内在历史灵性。


党史学习的五种思维


在民族历史中,由于具有对抗自然灾害、抵御外来侵略,创造民族辉煌和民族荣光的共同记忆,易于在共同的历史事件、共同的庆典仪式和共同的图腾象征中构筑共同体意识,形成历史文化共同体。倘若一个民族对这些因素失忆或者选择性遗忘、甚至篡改,无疑就会对曾经发生的历史产生疏离感、甚至背叛这段历史。所以古语有云“国可亡而史不可亡”。为记住历史,往往通过国史的编纂、宗族谱牒的刻录来明确和编码社群成员的位置关系,来规定个体、家族与国家间的秩序和归属关系。鲁迅曾深刻地指出:“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因而,如何从百年党史中挖掘宝贵的精神财富,以达到:科学地看待和评判过去、智慧地处理当下和未来,就需要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思维特质。

一、历史客观性思维。也就是客观地看待和把握百年党史,而不是任意地对百年党史进行增减和装扮。这涉及到如何看待发生在“昨天”的事件的真实性及其发生过程、结果和影响的问题。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和辉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即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主张的,要从基本的历史事实出发来认识过去和建构未来。所以列宁才强调:“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显然,背离了历史客观性思维,就会陷于主观主义的泥潭,会被虚无主义所利用。

二、历史整体性思维
历史整体性思维,就是要从一个民族发展的全过程、民族经历的全事件、民族发展的全领域去认识历史,把握历史,而不是碎片化、片面性、肢解地看待历史。唯有如此,才能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意志、把握历史规律。这是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把握历史规律性、进行历史评价的基本前提。所以列宁才主张,“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就会导致“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学习百年党史,就是要以全景、全视野去看待百年历史,把百年历史放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放在500多年社会主义运动史、放在180多年近现代史和70多年新中国史和40多年改革开放史中去认知,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脉络、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实践、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与世界历史的发展前景等重要关系。我们既不能预设党史中的大道,也不能演绎历史,更不能感性、表象、碎片化地理解历史

三、历史连续性思维
历史的连续性思维,是发现和延续蕴含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延续性、链条性——历史发展阶段之间、历史事件之间所存在的无缝隙状态,是一个历史过程与其它历史过程之间的非跳跃状态。在看待历史时,有的人偏向于从某些历史事件所引起的变化着手,强调该历史事件所引起的“断裂或转变”,从而强调历史的不连续性。这种思维容易割裂事物的前后联系,对历史的整体认知和把握形成障碍。虽然,历史是关乎过去的事情,是由无数个已然逝去的昨天所构成。但更要看到,历史是连续性与不连续性的统一,是由过去、当下和未来所构成的一个连续性整体。如果看不到这一点,而单单把某一段历史剪裁出来,或者置于历史的“黑暗”,那么,就无从把握历史的发展与趋势。太史公反对割断历史,主张历史的连续性,强调“通古今之变”。因此要在长的历史时段中考察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阶段性特点与原因。

四、历史进步性思维
百年党史有助于萌发历史整体性观念和历史进步观念,树立民族发展前景及道路自信,从而为民族国家的发展注入一种将过去与未来加以连接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倾向。一般意义上,活泼生动的历史事件蕴含着历史共有理念、历史发展趋势,这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历史实践,也即康德眼中“从个别主体上看来显得是杂乱无章的东西”在总体上“它们有一种合乎规律的进程”。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有效地证明了这一点。如“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图景中,中华民族就秉持统一、和合、大一统的思想,对抗来自异域的入侵、来自自然灾害的侵袭;在近代,中华民族坚信民族的未来在于建立独立、自主、繁荣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以“两个一百年”为阶段性目标,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汇聚力量,不断趋向民族复兴。应该说,正是这种积极因素、进步观念,释放了战胜困难和化危为机的精神动力。

五、历史价值性思维。百年党史的价值意蕴,内含于坚实的现实基础之中。基于百年党史历史价值性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建构。
一是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达成,必然在其现实主张中体现我们党的领导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蕴含了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为己任的治国情怀,从而体现出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二是自觉性与内生性的高度统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张力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好“历史的望远镜”,主动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经济建设规律,形成凝聚社会共识、汇聚各方力量的最大公约数来达成不同历史时期的目标。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放在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中国具体的历史实践中来考察,创造性地实现“两个结合”,从而内在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科学性、实践性的品质。四是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的滋养,是对自身的优秀基因的传承、弘扬与自觉升华,同时也是“因时而进,因地而变,因变而新”的适应历史实践需要的创新。五是包容性与开放性的高度统一。中国共产党既善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又积极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体现出了明显的动态传承、包容开放、能动创新的创新品格,生成了具有独特历史实践观与核心价值观相统一的精神状态。


党史学习要把握好五对范畴

学习党史,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重要范畴作为党史学习的重要线索。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分析方法体现在五个方面:历史“一”与“多”的辩证法、历史普遍性与历史特殊性、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历史合目的性与历史合规律性、历史连续性与历史非连续性等。

一是历史的“一”与“多”。历史过程是一与多的统一。不以预设的普遍性、一般性掩盖真实的多样性、异质性;也不以现实的丰富性来遮蔽内在的趋向性、规律性。从而在百年党史中发现鲜活历史任务、历史故事、历史事件背后的人民性、宗旨性和民族复兴的一以贯之性。古往今来,就社会的基本组成而言,都是多元特殊性的异质多样化存在:经济利益的多元与纠缠、文化的复杂与多样、个体意志的纷繁复杂;但就社会整体而言,个体在表现为人性中所固有的私向化追求的同时,也存在作为社会进步趋势、民族历史目标、共产党所凝聚起来的共有理念或共有价值,从而向合乎历史进步的那个“一”而努力,“个别的人,甚至于整个的民族,很少想得到:当每一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心意并且往往是彼此互相冲突地在追求着自己的目标时,他们却不知不觉地是朝着他们自己所不认识的自然目标作为一个引导而在前进着,是为了推进它而在努力着”。从本质上说,“隐秘计划的实施过程”就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互相冲突并且不断展示为历史具有“平行四边形原理”的过程。就是在这样一个每个个体都基于个体判断和个体意志而生活、工作,但在群体上却践行着恩格斯意义上的历史合力过程。因而,在学习百年党史过程中,既要注意异质、多元、杂多,也要透过这些现象看到背后的规律、趋势和共同的意志

二是历史普遍性与历史特殊性。历史普遍性和历史特殊性是学习党史、理解党史的
重要精神“脚手架”历史普遍性是多样性的历史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合乎历史规律、合乎民心所向、合乎人民利益的哲学抽象,是蕴含于历史现象背后的价值公约数、共同意志的抽象。历史特殊性是指具有异质性、丰富性、多样性特征的历史现象,往往具有私向化,表现为个人追求,充斥个人意志,甚至是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倾向。这对范畴能够帮助我们从历史实践的角度历史地、现实地、具体地分析和理解历史。这有助于打破历史虚无主义主张、打破个人主义神话,揭示“现实中并不存在那种分隔个体和社会的鸿沟”的历史演进内核。近年来,思想领域蔓延着把西方的历史进路作为所有国家必经的普遍性路径,把异于西方发展进路的道路都视为“异端”的倾向。无疑,这种普遍性就扼杀了文明发展的丰富性、多样性,抹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这种“万能钥匙”型的历史进程判断对于我们理解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构成了严重的妨碍。因此,在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既要注意“不同的历史环境”,也要注意民族发展目标趋向的“完全不同的结果”

三是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正如前面两对范畴所揭示,百年党史中,总是有各种“杂多”、各种“特殊性”、各种“意志”,于是,有观点或声音就认为,中华民族的成功、中国共产党的胜利,甚至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思想都具有了偶然性意味。而历史必然性,本质上是对某一历史时段进行精神反思、凝练逻辑链条、寻找历史规律的产物,体现为一个民族或政党对其历史经历的反思、对民族发展趋势的把握、对未来发展期许的思想意识保证以及对事件的基本价值判断。
在百年党史学习过程中,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的把握,有助于深化三个方面的认识一是有助于具有内省特质的中华民族在历史时间与历史空间的双重坐标中对百年党史的辩证认知和理性把握,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殊相中开辟确定性发展路径的能力;二是有助于具有创新特质的中华民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结合,并敢于对百年党史中的历史逻辑、历史经验、历史智慧进行整理和凝练,表达了对民族复兴之路的战略机遇的理性把握、对发展轨迹的理性预设;三是有助于避免“碎片化”学习历史、“趣味性”认知历史和偶然性把握历史的倾向,在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中深刻把握历史脉络和历史逻辑。

四是历史合目的性与历史合规律性。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按照特定规律进行的,同时还有特定的目的性。
如果说规律性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客观性的体现,那么目的性则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主观性的反射。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在书写其百年历史中,就是把民族独立、民族自强、民族复兴的使命与目的性和马克思所揭示的历史规律天然地耦合起来,也即“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对于把民族前途命运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人民福祉作为基本宗旨的中国共产党而言,通过宗旨、目标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主体客体化”塑造过程,已经告别了历史书写的随意性、主观性和特殊利益性;而是成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历史发展逻辑的政党。因此,百年党史,就是百年的历史合目的性与历史合规律性的呈现史。而开启的第二个百年党史,也必将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以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为指导的遵循现代化国家建设路径,不断趋向并成功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

五是历史连续性与历史非连续性。历史意味着民族共同体的生命之火代代相延、文化基因代代相袭、历史使命代代相继,是在民族发展的内在否定意识中所确立起来的对意义、价值和归宿的一种价值标准和评判方法。这一方法是在历史的线性不可逆、连续不可变的演变轨迹。而历史的非连续性是指历史的中断、改变、甚至质变,往往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事件改变了历史进程,而造成的前后截然不同的社会属性或意义的编码,比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如果只看到历史的连续性,看不到历史的质变,就无法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为何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也无法认识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取得的四大历史性成就;如果只看到历史的非连续性,就看不到“两个三十年”之间的有机联系,就会以“两个三十年”互相否定、对立,甚至制造“否定论”“断裂论”来虚无改革开放史等。所以
在党史学习过程中,既要看到历史连续性,也要看到历史非连续性,要在两种范畴中辩证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轨迹




来源 |《人民论坛》杂志10月上

Copyright © 2023 浙江树人学院-家扬学院、基础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绍兴杨汛桥校区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街道江夏路2016号 电话:0575-85324518 邮编:312028;
浙ICP备:05015558号-5